工作动态首页 > 诊改专题网 > 工作动态 >
职业教育的成就与经验 --从《决定》到《意见》
来源:工作动态发布时间:2017-11-03 15:41访问量:
来源: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年10月31日09版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简称《意见》),该《意见》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简称《决定》)一脉相承,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统领性政策、战略性规划。从《决定》到《意见》,32年里,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指导下,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基本建成了职业教育的“中国体系”,完善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中国模式”,打造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中国样本”,形成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中国特色”。
基本建成现代职教体系:
纵向可工可学
横向普职沟通
1985年《决定》提出,发展职业教育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加强,职业教育改革被提上议事日程。为了贯彻落实《决定》精神,198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劳动人事部联合召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对《决定》提出的“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具体贯彻和落实。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从1986年到2014年,国务院先后召开或批准召开了七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2004年召开的第五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快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逐步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2005年召开的第六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加快职业教育,特别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地位的重要性和作用的不可替代性。
进入21世纪以来,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培养专科及以上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甚至专业硕士、专业博士学位的高级应用型职业教育人才愈发显得迫切。3+2中接专、3+2专接本、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贯通、高职院校本科班教育等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在各地悄悄地被探索。一个横向立交、纵向贯通的“可工可学”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呼之欲出。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批示,提出要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是年6月23日,第七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胜利召开,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至此,普职相互沟通与中—高—本—硕—博衔接、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反映合理教育结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正式确立,职业教育的“中国体系”基本形成。
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工学结合
深化校企合作
1985年《决定》提出,发展职业教育,要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和业务部门的积极性。当时即已认识到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意义和重要性。2017年《意见》再次提出,改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受计划经济惯性思维的影响,“供给模式”特征明显,不问需求、不问产业、不问经济,只以学校制定的培养方案按部就班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形势逐步好转。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要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也提出,要调动行业企业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明确指出,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要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
为了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人社部和财政部先后出台了现代学徒制和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政策文件,对校企合作加以引导,在全国各地建设了一批学徒制试点单位。同时,覆盖90%以上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也在广泛开展,各地职教园区和产业园区建设开始有机对接,教学做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得到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另外,不少职业院校依托企业技术平台和大生产实践环境开展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已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常态。我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中国模式”日臻完善。
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双师素质
优化双师结构
职教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一直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1985年《决定》指出,师资严重不足,是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突出矛盾。《决定》提出,要建立若干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有关大专院校、研究机构都要担负培训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任务,使专业师资有一个稳定的来源。2017年《意见》再次提出要健全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管理制度。
30多年来,我国陆续建设了一批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和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目前,已建成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代表的6所独立设置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和以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为代表的2所高校内设二级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同时建成了93家教育部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单位。2017年9月8日,李克强总理视察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希望同学们成为“中国制造”的卓越雕塑师,成为“工匠之师”,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战线的师生受到了极大鼓舞。
“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自1995年被写入国家教委文件后,成为职业教育教师的重要身份标签,之后国家多项政策文件都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标志性要求。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实施教师专业标准,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通过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使约65万职业院校教师接受了业务培训和企业实践。同时通过实施《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和《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政策,推动了教师企业实践的规范化、常态化和长效化建设,有效促进了职业院校教师“双师”素质的提升和“双师”结构的优化。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已达39.1%,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已达到29.5%。2016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的意见》中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开展职业院校专业带头人领军能力研修、“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优秀青年教师跟岗访学、卓越校长专题研修、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师协同研修、紧缺专业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骨干培训专家团队建设、教师企业实践等项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将持续加强。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已探索出了一条适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中国样本”正塑造着一批又一批服务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工匠之师”。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积累技术技能
培育工匠精神
1985年《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
2005年第六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以“四项工程”“四大计划”“四项改革”等保证职业教育发展。为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于2006年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又于2010年启动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经过示范建设,这些职业院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同时,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质量在很多方面开始显现,如我国职业院校学生在世界技能大赛上屡获大奖;“大国工匠”用自己的“工匠精神”缔造了一个又一个制造传奇;“鲁班工坊”伴随着“一带一路”不断向世界延伸;国际论坛上中国职业教育声音越来越洪亮;多所培育轨道交通人才的职业院校接到东盟国家的“人才订单”……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2017年《意见》指出,要完善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体制机制,完善教学标准,创新教学方式。目前,我国已开发研制了230个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标准和410个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同时,国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大部分省市已建立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标准的制定、经费的投入为教育公平、民生需要兜住了底线,为建设内涵、提高质量夯实了基础,为技术技能的积累创造了条件,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保障。中国职业教育越来越走近现实、融入世界,“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具有国际影响。
从1985年的《决定》到2017年的《意见》,我国职业教育栉风沐雨,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的“中国成就和经验”正在国际职业教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上所说,中国职业教育领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规模大、就业率高的中国职业教育为世界提供了经验。
(作者: 李梦卿,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院长、湖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