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唯一由大型国有交通企业全资举办的高职院校

重庆唯一由市交通运输委重点支持的高职院校

重庆市优质高等职业院校、重庆市高水平高职学校

拥有重庆市唯一高水平轨道、铁道类专业群

西南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通知公告 >
通知公告

陈子季:优化类型定位 加快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

来源:通知公告发布时间:2021-05-04 05:14访问量:

优化类型定位 加快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

陈子季
 
  2021年4月12日至13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此次大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一次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大会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科学审视了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充分肯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与成就贡献,分析并指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历史机遇与实践路径。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进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落实落地,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当前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实践工作者的重大政治任务和现实课题。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大会精神
  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是在建党100周年、“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孙春兰副总理出席会议并讲话,陈宝生部长作总结讲话,为新阶段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准确把握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大会精神,需要着眼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站位,从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高度,全面深化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一)准确把握“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战略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深刻阐明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体现了党中央对职业教育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作出明确指示,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山丹培黎学校时指出,“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做强实体经济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发展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基础,无论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百年梦想,都必须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部署,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深刻阐释了职业院校办学的根本保障、根本方向和根本任务。首先,党的领导是根本保障。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开拓创新,才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自信;只有实现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好“把方向、揽全局、抓思想、建队伍、促党建”的总要求,才能把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转化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优势。其次,要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如此方能确保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彰显职业教育面向市场、面向能力、面向社会、面向人人的本质属性。再者,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符合自身特点和规律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方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坚定不移走类型特色的发展道路
  此次大会深化了一个共识,即要按照职业教育规律办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是中国教育理念的一次重大变革,是党和国家把握教育发展规律、职业教育办学规律、人的全面发展规律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揭示了职业教育的独特作用和本质属性,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坚定决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就如何坚定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办职业教育,为我们提供基本遵循。比如,在逻辑起点上,强调“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在发展路径上,强调“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关键改革上,强调“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在发展重点上,强调“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在发展要求上,强调“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在战略价值上,强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四)坚决落实高度重视、加快发展的工作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这是对2014年提出“高度重视、加快发展”方针的重申和延伸。“加大制度创新”,就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好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加大政策供给”,就是要整合政策举措、优化资源配置、拿出实招硬招,厚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土壤;“加大投入力度”,就是要加快改善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让职业教育更优质更公平;“弘扬工匠精神”,就是要在全社会树立正确人才观,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就是要健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二、准确把握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点任务
  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新一阶段职业教育改革的总体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打造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与“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的“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总体要求相一致,也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和逻辑主线。在贯彻落实中,既要牢固树立系统观念,在认识上加强前瞻性思考,在工作上加强全局性谋划,在规划上加强战略性布局,在落实上加强整体性推进,还要聚焦重点难点,找准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一)树立科学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
  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实践。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不同层级的类型教育,必须遵循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巩固和坚持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做到这一点,需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一是职业教育是面向市场的就业教育。早在100年前,黄炎培先生就说过,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盯企业需求,紧盯市场信号,市场和就业需求发生变化了,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方式就应及时调整。一方面要推行产业规划和人才需求发布制度,引导学校紧贴市场和就业形势,动态调整专业目录,通过差异化投入、政策项目引导等方式,鼓励学校更多开设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帮助学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另一方面还要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帮助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二是职业教育是面向能力的实践教育。实践教育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显著特征。实习实训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锻炼学生实践技能的必要途径,真实的工作环境、生产一线和操作过程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从发达国家经验看,虽然教育教学模式各不相同,但都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但是,由于设施设备、技能教师缺乏等原因,实践教学成为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学难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围绕培养实践能力这个关键点,坚持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这一基本办学模式,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习实训考核办法,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课堂设在生产服务一线,实践课时占总教学课时的一半以上,确保学生足额、真实参加实习实训,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智、提升技能。
  三是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的跨界教育。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跨越了职业与教育、跨越了企业与学校、跨越了工作与学习的界域。因此,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不是教育部门一家能承担的任务,必然涉及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劳动就业、行业企业等多个部门和社会机构,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学校看学校,用系统思维建立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机制,把企业、院校、行业和政府的各类资源有效整合起来,推动职业教育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使其层次结构、规模结构、专业结构、办学结构及其各个分系统,与社会、经济、人力资源需求结构相匹配。
  四是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职业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本、增强职业能力的重要渠道,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途径,必须始终面向社会各个方面、面向各个群体、面向每个人,不仅要让每个人都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而且要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在连续两年的高职扩招之下,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高素质农民和企业在职员工,已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生源。2020年,社会生源数量122.6万,占比达到了23.38%,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特点。要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并重,坚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协调发展,特别是要发挥好国家开放大学终身教育主要平台、灵活教育重要平台的优势,共同满足社会成员个性化、多样化、终身化的学习需求,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建设技能型社会,畅通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渠道,使人们获得自身发展和造福社会的能力,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二)构建一体化学校职业教育体系
  学校职业教育体系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一体化的学校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成为一种类型教育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支撑。
  一是健全职业学校体系。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首先应具备完善的职业学校体系,包括职业中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其中职业高等教育又包含了专科和本科层次。因此,建设高质量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一体化设计职业学校体系,科学发展各级学校职业教育。目前,我国职业学校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已经相当突出。要持续巩固中职学校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夯实专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稳步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加快建设结构合理、定位清晰的职业学校体系,实现职业中等教育、专科层次职业高等教育、本科层次职业高等教育自下而上无缝衔接,一体化、系统化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是完善标准体系。标准具有基础性、门槛性作用,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标准体系支撑。在迭代更新旧标准的同时,要按照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进一步健全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纲要精神,对标对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加快完善专业、教学、课程、实习、实训条件等“五位一体”的职业院校办学国家标准,促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培养标准、内容的有机衔接,保障不同主体办学基本质量。教育部刚刚颁布了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一体化设计的专业目录,设计融入了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同时制定与之配套的专业教学标准,为构建纵向贯通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依据。各地各校也应据此尽快优化专业设置、调整培养方案、更新培养内容,要加强对标准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对不达标准的及时清理。
  三是改革考试招生制度。职教20条提出的建立职教高考制度,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实现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纵向贯通的必然路径。要认真总结分类考试招生的实践经验,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建立健全省级统筹的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制度,针对不同群体特点和受教育状况,分列招生计划、分类考试评价、分别选拔录取,按照专业大致对口原则,指导和支持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本科院校更多招收职业学校毕业生,保证大多数职教学生在职业学校体系内接续培养、成长成才,还要给一些拔尖人才开辟特殊的就学渠道,支持他们接受更高层次职业教育。要总结好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有益经验,完善“五年一贯制”等培养形式,同时建好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推动各种学习成果之间的互认转换,实现人才培养的分层衔接,满足行业企业社会多样化人才需求。
  四是坚持德技并修。立德树人是各类各级教育的根本任务,其中,立德是根本,树人是核心。职业教育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但决不能忽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职业教育思政课改革创新。职业教育领域的立德树人应针对职教学生的学习特点、行为习惯、思维模式等,建立区别于普通高校、体现职教特色的育人体系。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以培养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要推动职业教育思政课的“教材、教师、教法”改革,建立健全职业教育领域德育工作机制,办出职教特色。
  五是深化评价改革。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要深入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系统改革职业教育的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在教育自身,要尽快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评价标准和办法,健全国家、省、学校三级质量年报制度,加大对职业教育质量统筹监管的力度。在教育外部,要清理对职业教育人才的歧视性政策,破除唯名校、唯学历的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选人用人机制,打通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落户、参加机关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审、职级晋升等方面的通道,解决好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问题,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
  (三)健全多元开放融合的办学格局
  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的跨界教育,没有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就办不好职业教育。政府要在保证职业教育基本公益属性的前提下,加快由“办”职业教育向“管”职业教育转变,推动形成多元、开放、融合的办学格局。
  一是创新校企合作形式。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形式,要更好的发挥市场在教育资源中的配置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深入合作,真正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主要由职业学校承担,校企合作“一头冷、一头热”、“独角戏”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要找到校企合作的利益“共赢点”,在“利益”和“资本”两个方面下功夫促进校企紧密合作。要积极推动地方支柱性企业与高水平职业学校共建一批产业学院,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还要鼓励支持企业和学校双主体育人,通过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等,创新校企合作形式与内容,实现校企合作利益最大化、资本最优化。在推进校企合作中,要尤为注意坚持合作育人的教育初心,维护学生正当权益。
  二是丰富多元办学主体。谁有意愿、有能力、有条件、守规矩,就应支持谁举办职业教育。对不同部门、行业企业举办的职业院校,只要符合职业院校办学的国家标准,都要予以承认并纳入职业教育体系。要支持国有企业办职业教育不动摇,不能把国企举办职业学校简单等同于办社会职能,进行“一刀切”剥离。要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不动摇,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各项政策同样适用于民办职业教育。要支持行业办学不动摇,对于行业办学优势明显、能够保证办学投入、人才需求量大的,政府部门应鼓励支持其进一步做大做强,不“甩包袱”强行剥离行业办学。
  三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是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提高职业教育对外开放水平,是职业教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要之举。要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有序吸引境外高水平职业院校来华合作办学,在制度、标准、模式等方面强化国际交流,加快总结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和经验,打造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品牌,使中国职业教育和中国企业一起走向世界。
  (四)构建灵活多样的育人模式
  职业学校学生来源渠道多样,基础和需求不尽相同;而且,职业教育服务各行各业,培养人才的层次、规格不一而足,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一定是灵活多样的。
  一是坚持校企双主体育人。面向市场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离开了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职业院校不可能培养出市场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十三五”时期,教育部门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人社部门推行了企业新型学徒制,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岗位成才,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其实质与德国的“双元制”异曲同工,实现了学校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要在及时总结学徒制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破除政府部门间的政策壁垒,加强统筹协调,优化资源配置,将现代学徒制培养培训统一纳入财政补贴范围,大力推广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校企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学徒制。
  二是探索岗课赛证融合。课程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单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改革相互影响、互为倚重。近年来,一些职业院校积极探索“岗课赛证”融合(岗就是工作岗位,课就是课程体系,赛就是职业技能大赛,证就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形成了一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行业头部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和评价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成熟标准,把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及时纳入教学,把企业的典型案例及时引入教学,把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内容及时融入教学,结合自身实际,充实改造提升相应的课程和专业,形成灵活多样的育人模式,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三是大力推进教学模式内容方式改革。黑板上操作、书本上模拟、教室里练习,不可能培养出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要强化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更多地把课堂搬到工厂车间、田间地头。以实践能力提升为导向,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课程,完善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尤其是要针对高职扩招生源多样化特点,分类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不同生源分类施教、因材施教。要在坚持基本学制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方式、学习意愿灵活设置修业年限,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要。要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广泛应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促进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
  (五)理顺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
  体制机制事关内生动力、发展活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理清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各自定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形成宏观有序、微观活力的体制机制,为职业教育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一是处理好部门间的关系。2019年建立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后,九个部门齐心协力,解决了许多长期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在国家层面进一步健全了保障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即将出台的《职业教育法(修订案)》,将为进一步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定位和协作关系提供遵循。各地相关部门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跳出部门利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共同落实好《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职教法精神。教育部门应抓好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切实统筹好学历职业教育,对技工院校的学历教育也要一视同仁,切实加强指导、管理、监督,确保办出质量、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在国务院规定职责范围内落实好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切实统筹好职业培训,对所有职业院校承担培训任务也要一视同仁,加强对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条件保障和政策支持。其他部门在各自职权范围内,落实好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各地要参照中央部门的做法,统筹抓好学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二是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责在地方,要在中央科学规划、宏观管理的基础上压实地方发展职业教育的主体责任。中央各有关部门应尊重基层首创,建立有效的容错纠错机制,支持地方按照国家统一规划,充分发挥省级政府的统筹优势,以职业教育综合改革为突破口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和发展经验。地方也应积极跟上,树牢科学的教育政绩观、人才观,像重视普通教育一样重视职业教育,把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主动关心职业教育、研究职业教育、支持职业教育,及时解决重大问题,切实把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扛牢扛实。特别是教育部与山东、江西、甘肃以及江苏“苏锡常”、浙江“温台”、广东深圳、福建厦门等地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更应敢为人先、先行先试,按照“起步成势、一年成式、两年成是、三年成事”,持续创新职业教育央地分权治理模式,丰富职业教育制度供给渠道,汇聚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合力,提升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的贡献度,及时把一些好的经验做法以制度形式固化下来推广复制。
  三是处理好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政府要按照“放管服”改革的要求,充分落实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学校不同于党政机关,也不同于一般的事业单位,要充分尊重教育规律、职业学校办学规律,把该交给学校的权利充分交给学校,减少对学校具体事务的干预。各级政府要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给职业院校松绑,让学校能够自主确定设立内设机构、岗位和用人计划,自主确定招什么人、怎么招,用什么人、怎么用;自主评聘职务职称;职业培训所得收入可以合理用于人员经费,计入绩效工资,不受工资总额限制。权利放给学校,责任落到学校,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学校要用好办学自主权,积极主动作为,确保接得住、用得好、受监督,释放最大政策“红利”。
  (六)强化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管根本、管长远。职业教育目前依然是教育体系中的短板,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亟待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强职业学校的软硬件建设,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完善多元投入机制。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测算,职业教育办学成本是普通教育的3倍左右。但从我国目前教育经费投入情况来看,2019年,全国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虽然首次突破5000亿元,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10%,但增速仍然低于全国教育经费增长水平。2019年全国中职教育规模占高中阶段教育的39.44%,经费占比仅为33.86%;高职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44.43%,经费占比仅为17.84%,规模与投入极不匹配。此外,从经费投入结构来看,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教育总投入的80%,一支独大,只靠财政投入满足不了发展需要。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制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之一,必须下大力气解决。一方面,要坚决落实职教20条关于“新增教育经费要向职业教育倾斜”的任务要求,建立与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学性质等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逐步提高高职生均拨款水平和中职生均拨款标准。另一方面,要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有高水平的领导队伍才会有高效率的治理能力。职业教育教师与普通教育不同,不但需要较高的理论水平,更需要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既要会讲,更要会做。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并实施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制度,健全教师引进、培养、评价机制,另一方面还要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校企联合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推进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此外,还要大力推进政治家、教育家办学治校,建立科学的领导干部选用、培养、交流、退出机制,让懂职业教育、爱职业教育、兼具企业家思维的干部当书记、做校长,管好办好职业院校。
  三是发挥信息化支撑作用。信息化是职业教育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信息化水平成为制约与衡量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要借助信息技术促进管理智能化,全方位引入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包含教师教、学生学、质量评价、后勤保障等各管理环节在内的智能化管理体系,提高管理质量与水平。要借助信息技术重塑教学形态,从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等方面着手,打破课堂边界。要对接信息技术发展,适应“两化”融合发展带来的岗位工作任务变化,及时改造升级传统专业,调整人才培养规格。
  三、扎实推进大会精神落实落地
  全国职业教育大会胜利召开,开启了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新征程,职业教育战线应牢牢抓住这次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的历史机遇期,全力推进大会精神落实落地,加快推动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长远谋划
  以大会提出的“六有”为标准,认真谋划、精心布局。具体就是,要有体系的构建,围绕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需要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有质量的公平,让更多人长技能、就好业,生活得有尊严、体面、幸福;要有差异的均衡,缩小和弥补差异,推动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质量明显提升;要有特色的标准,进一步强化标准的支撑引领作用,健全职业教育特色标准体系;要有重点的改革,着力破除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要有竞争的合作,保持定力,推动对外开放提质增效。
  (二)建立狠抓落实新体制
  以大会提出的“干实事、解难事、谋大事、创新事、长本事”为要求,做到六个“到位”。具体就是,要指挥到位,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到一线当总指挥,全力以赴落实大会部署;要责任到位,把大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尽快分解到人、到岗,把责任和压力层层传导下去;要督导到位,督导系统要全面压到一线、基层督导,集中力量抓重点任务的贯彻和推进;要行动到位,紧锣密鼓、全面有力、有特色的推进,尽快打开新局面;要效果到位,紧盯落实效果不放,注重过程、塑造结果,把阶段性效果抓起来,用效果证明工作;要研判到位,及时研判落实过程中出现的新趋势、新苗头、新倾向,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有序推进。
  (三)加大学习宣传力度
  要把学习贯彻大会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准确传达、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和重大举措,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让广大干部、师生视野更宽、定位更准、使命更强。要向社会释放鲜明信号,深入挖掘、大力宣传基层组织和一线岗位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典型事迹,打造一批职业教育宣传新平台,引导激励全社会广泛支持、积极参与职业教育。要提升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发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树旗导航作用,办好职业教育活动周和世界青年技能日等宣传展示及服务活动,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
  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制定了新时代职业教育的行动纲领和发展蓝图。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通过广大职教战线的改革创新、砥砺奋进,定能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局面,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撑。
  (本文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第12期)
Baidu
sogou